春节晚会播出了多少年,很多人就看了多少年。即便春节晚会内容引不起人们的兴趣,很多人也都在看。因为春节晚会和年俗嫁接,似乎成了人们熟悉的一个环节。
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每年都过。按照现在的说法,春节晚会成了流量点,汇聚了春节的流量,或者说蹭了春节民俗的流量,最终成了很多人观看的节目。民俗的力量不容小觑,尤其是流传了上千年的春节民俗,并不是一纸文书就能够改变的。既然不能改变,就要巧妙利用,尤其是资本巧妙利用春节。在春节期间,资本搭建的商业平台推出很多商品和服务,不管是卖年货的,还是卖保洁服务的,卖理发服务的,都能够赚不少钱。人们要在过年的时候买很多年货,买很多吃的喝的,预备守岁的时候大家一起吃吃喝喝。在古代,春节是劳动人民休憩的节日,正好赶上了冬天,可以不用到地里干活,一家人在一起守岁。那时候没有电视机和收音机,一家人守着炉火,吃吃喝喝,静静地等待春节的到来,怎么说都有一种期待和兴奋。到了现在,这种民俗仍然存在。从腊月二十二就开始了,人们买鞭炮,送灶神,打扫房屋,煮一锅肉,赶大集,包饺子。守岁的时候,人们不仅要吃吃喝喝,而且要放鞭炮,要看春节晚会,一起乐呵乐呵。一年了,辛辛苦苦,大家要在春节的时候一起欢乐,把所有的忧愁全都忘掉,本身有利于调节身心,也有利于社会和谐。
当年俗成为一种传统,春节晚会就蹭了年俗的流量,而且硬性植入,最终让很多人习惯。很多人缺乏文艺细胞,不善于自己表演,就要看别人表演。在没有电视和收音机的年代,人们守岁的时候会自己表演节目。而到了有电视和收音机的时代,人们要看电视里的春节晚会,听收音机里的晚会声音。到了互联网时代,很多人通过手机看春节晚会,或者通过手机看电影或电视剧,而不去看春节晚会了,但春节晚会仍然硬性存在,屹立不倒。每年春节晚会都花费巨资,打造所谓的视听盛宴,却往往差强人意。时代不同了,人们的欣赏习惯也不同了,欣赏水平提高了不少。倘若只是拿着群舞和一群人唱歌的节目来糊弄观众,那么观众是不乐意看的。观众喜欢看相声和小品,但相声和小品大多都在唱赞歌,大多都在说喜庆的话,让人提不起兴趣来。想要说喜庆的话,拜年的时候就说了,没必要听相声演员或小品演员来说,也没必要被带笑人带着尬笑。似乎春节晚会影响面太大,很多语言类节目不能放开了说,也不具备针砭时弊的属性。即便有著名喜剧演员演了讽刺官僚主义的小品,也仍然是点到为止,用的是老套路。就是下级官员有可能搞形式主义,而上级官员永远是英明正确的。上级官员下来视察,会把搞形式主义的下级官员撤职,给敢说实话的员工正名。
拍手称快之余,人们不仅要想,这样的节目每年都有,而且套路是一样的,难道每年都在收割一波观众?观众的欣赏水平提高了,不是十几年以前的水平了。但春节晚会的导演有自己的说法,那就是大过年的,应该说一些喜庆话,不能总是说一些社会反面现象,给人们添堵。既然春节晚会是高大上的,照顾全面的,就应该照顾到局部,叫做既要看的全面,又要看到局部,既要看到正面现象,又要看到反面现象。倘若一台晚会总是在歌功颂德,总是在说喜庆话,连同擅长讽刺的相声和小品节目也在说这样的话,那么这样的晚会就乏善可陈了,似乎没有任何亮点。权贵要往晚会剧组塞人,导演并不能自己完全做主,最终弄得很多歌手同台演出,一起唱一首歌,很多舞蹈演员塞满了舞台。即便舞蹈服装绚丽夺目,舞台灯光美轮美奂,也不能展现舞蹈的魅力,因为在喜庆的氛围中,人们似乎忘掉了表演的内容。人们只会感觉到喜庆,感觉到过年的高高兴兴,却不知道晚会演了什么内容。倘若有人看了一晚上的晚会,第二天回想晚会的内容,大多回忆不起来,只记得昨晚吃了什么,喝了什么,和谁在一起,那么晚会就真的没什么存在的意义了。
春节晚会似乎成了很多人必看的节目,尤其是守岁的时候,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,一起看晚会,听着主持人说着吉祥话,就觉得挺有意思,但过了几年,人们就觉得乏味了,因为晚会中小品出现的矛盾冲突最终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。小品演员最终要喊:“大家一起包饺子。”节目就算结束了,而小品突出的社会矛盾仍然存在,让人意犹未尽,觉得结尾太仓促。但很多节目都是这样的,不但结尾要拔高,而且很仓促,似乎都在赶时间。春节晚会的每个节目都有时间限制,要求演员在一段时间内表演完,不能超时。这种计算方法无疑把演员当成了机器人,而且是严格执行命令的机器人,至于表演的发挥性,基本上没有。所有的表演都是提前排练好的,甚至走了好几遍,最终让演员觉得很熟练,却让观众失去了新鲜感。演员太熟练的表演很容易成为走过场,而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,不会投入太多的情感。从共情的角度来说,演员不能感动自己,只是在走过场,怎么能感动观众呢?几乎所有的演员都在赶时间,都在导演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节目,但仍然会有演员超时,有演员表演得太快,提前结束了。这就需要主持人跟上节奏,有效把控时间。在如此仓促完成的春节晚会上,人们看不到太多的惊喜,看不到太多的意外,当然就只能当成一个走过场的节目。因为吃着年夜饭,聊着天,却不管电视里的春节晚会演什么。只是让电视发个声响,显得比较喜庆罢了。
和年俗嫁接的春节晚会刚开始是好的,后来有了太多的制约因素,不仅资本强力进入,而且权力系统设置了很多限制规则,最终春节晚会成了年俗的一部分,只是让人们听个声响,就像爆竹一样,显得喜庆,却没有多少内容。年轻人喜欢看手机里的电影或电视剧,不再喜欢看春节晚会,似乎已经自动把春节晚会和年俗剥离开来。或许这是好事,却让花钱很多的春节晚会显得异常尴尬。